时间:2014-11-28来源/作者: 半月谈 整理:51美术高考网
贫困大学生自述:校园里没有温暖 只想早点离开
51美术报考指南  艺术类院校库  美术志愿填报  
 

  “校园官场”的奇怪氛围

  对于很多普通学生来说,一些学生干部之间也有着一种奇怪的氛围。“有的见面互称‘李总’‘刘总’,官僚气息很重,身后还有一群‘小跟班’。他们手上有些经费,不时下下馆子,组织点活动。”在湖南一所大学上学的杨晴告诉记者。

  “其实班级很多同学都很排斥这样的干部,经常背地里说他们的坏话,也不愿意和他们交朋友。”杨晴说,他们有的虽然成绩一般,有时还挂科,但在老师、辅导员面前却是红人,一些大家都感兴趣的活动他们总能拿到参加资格。

  正是因为这样,许多同学对这些学生干部心态复杂,可谓“羡慕嫉妒恨”。杨晴说:“曾经有个同学一开始很排斥这样的干部,但后来他也当上了年级某干部,混进‘圈子’后,就变得和他们一样了。”

  “当选那天,有不少低年级同学向他道贺,小则电话‘溜须拍马’,大则‘宴请恭贺’,就是为了混个一官半职,以前对此大为反感的他如今却很乐于接受,完全变了一个人,对学习成绩也不像以前那样在意了。”杨晴说。

  宁夏大学学生倪珂的看法则要平和一些。她说,积极投身学生工作的同学,跟分管老师和辅导员比较熟悉,比别人机会多点也可以理解,毕竟他们为大家作贡献了嘛。虽然他们会比较注意交际,但也是学生工作的需要,而且基本在合理范围之内,没什么奇怪的。毕竟大学也算一个小社会,竞争和优胜劣汰都是存在的。

  谁是边缘?谁是主流?

  “说实话,其实我也不知道现在大学里的主流群体是哪部分人,‘学霸’是主流吗?不一定。我感觉现在大学包容性很强,各种人都能发挥才干,都有闪光点。”北京一所985高校的研究生付裕萍说。

  倪珂认为,“边缘化”是一个相对的概念。“这要看是以一个什么样的生活为中心,离这个中心比较远的,我们称之为‘边缘化’。但是每个人的成长轨迹和追求不同,不能一概而论地选出一个中心。”

  采访中,不少老师和同学都提出,边缘群体的帽子不能随便扣。个别同学有自己的爱好,可能这个爱好在他现在所处的环境中不是那么大众化,从一般观点看,很容易就把这些学生归为“边缘”,但实际上这些学生在自己的圈子中也是中心。

  “现在班级一般很少组织集体活动,因为每个人都在忙着自己的事情,有的人忙着团委学生会工作,有的人忙着社团活动,有的人忙着旅游,有的人忙着学习,有的人忙着打工,看起来似乎没那么统一,但这也正是大学的魅力,可以培养不同追求、不同能力的人。”倪珂说。

  清华大学的叶清也对这种分化持正面的看法。她说,有些人可能专心学习,忙着搞学术发论文;有些人可能热衷于社团工作,锻炼组织能力领导能力;有些人愿意进行社会实践,全国各地跑;有些人搞创业,交了一帮志同道合的朋友。他们只是选择不同的方式让自己变得优秀。

  “我感觉我和我身边的大学生都有一种趋势,那就是不再习惯在一条道上竞争,而是在自己感兴趣的路上往前走。”叶清说。

  把握分化中的主基调

  长期从事学生工作的宁夏大学教育学院教师张惠认为,现在大学生中群体分化的现象是客观存在的,各色各样,具有多元化的特点。

  张惠把学生分为以下几种类型:学习型群体(学习目标明确,学习刻苦努力,成绩优异)、优势型群体(家庭经济基础良好,学习及综合素质较高,个人交际能力和组织能力较强)、弱势型群体(经济、学习、交往、就业较为困难,心理自卑)、玩乐型群体(无学习目标,沉迷网络、恋爱,攀比享受)。

  尽管面对日益多元化的社会,学生群体的分化在所难免,而且这种分化也为青年人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更大空间,但张惠说,不可否认的是,学校内的分化也有利于一些消极思想的生长,比如个人本位主义、功利主义、拜金主义等。

  不少老师反映,如今校园内一些学生过于物质化,有的因家庭条件优越,成为炫富族;一些学生功利思想严重,热衷于拉关系、攒人脉,一些校园组织甚至沦为名利场;一些学生满足于“混文凭”,无所事事,耽于游戏。而校园分化的挤压和消极思想的蔓延,无疑对大学“边缘群体”的形成起到了助推作用。

  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副院长刘中望认为,学生群体分化是一个正常现象,但大学教育应该建立基础层面的通行标准,涉及思想品德、专业技能、身体素质、艺术修养、社会交往、文化水准等各个方面,学校在包容另类的同时,要培养一个大学生的基本素养,同时不让一个学生掉队,成为所谓的边缘人。

  “我们的教育应该做出积极的引导,要强化主流价值观的导向作用,营造健康、活泼、积极的校园文化。”张惠说。

  用尊重和关爱融化坚冰

  大学生“边缘群体”的存在,纵然有学生个性等自身的原因,学校、家庭、社会关怀的缺失也难辞其咎。因此,需要搭建更多去“边缘化”平台,同时不断完善各类心理、经济救助机制,用尊重和关爱融化坚冰,让边缘学生重回校园主流。

  救助,但不要“伤自尊”

  对于贫困学生,经济救助是缓解其学业压力、帮助他们更好融入校园生活的重要手段。目前,很多学校都建立了以国家助学贷款、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和勤工助学为主的资助体系,社会企事业单位的捐赠和学校内部开展的助学助困活动也能为经济困难的学生提供帮助。

  但救助必须要得法,否则会让一些贫困生感到很“伤自尊”,其效果可能要大打折扣。2013年,沈阳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曾因让贫困生演讲“比穷”,遭到舆论质疑。宁夏大学心理健康中心主任王淑莲告诉记者,以往的助学金评比确实经常掺有水分,诸如演讲“比穷”的做法,多少也是迫不得已。

  为了保证助学金能够真正成为“及时雨”,近年来宁夏大学在开展奖助学金评比时采取全班根据平时消费情况给除自己以外学生打分的办法,而学生的家庭情况,比如是否低保户、是否单亲等属于“隐私”范畴的东西,只有学院辅导员掌握。这个办法虽然不是十全十美,但能在保证相对公平的前提下,最大限度保护学生隐私。

  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疏导同样需要注意这个问题。

  志愿填报:

  51美术一对一志愿填报服务开启,让你不浪费一分上大学!咨询微信:artbaokao

声明:以上整理自(半月谈)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返回51美术网,查看更多>>
院校大全 各省艺考 专题汇总 美术志愿填报
北京院校 985高校 211高校 九大美院
找画室锦囊 一分一段表 美术志愿报考系统 画室大全
责任编辑:王小云关键字:贫困大学生自述,校园里没有温暖,只想早点离开
快速检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