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3-08-09来源/作者: 51美术高考网 整理:51美术高考网
神秘哈佛选课宝典浮出水面 选课 =“血拼”
51美术报考指南  艺术类院校库  美术志愿填报  

  我上本科那会儿,《CUE指南》仅有纸质版,所以我和同学们还得用好几个小时弯腰驼背地抱着这本书,“哗哗”地快速从一页折腾到另一页,对比“法语 42”和“法语51”的异同,瞧瞧“道德推理 22”是否真如某人所宣称那样“小菜一碟”。每个人从自己的角度,拿《CUE指南》有不同的用法。我有一位关系很铁的同学,他对选修课的期待就是“最简单易过”的课——可能因为他想在大学4年里除本科学位外还拿一个统计学硕士文凭,并且主修的课程都很难——于是,他就会在核心课程中搜寻那些难度为3或者以下的课程。我们有一个词来称呼这些好糊弄的课:“gut”。“gut course”就是少下功夫、容易拿分、老师好说话的课程。我拿不太准在这一俚语中为什么要使用“gut”这个词,但我猜想可能与胆小懦弱的人挑容易的课来上有关。“gut”原意为“内脏”,而内脏被认为是令人恶心、上不得台面的东西。有意思的是,提及课程时,“gut”原本并不总像这样被人看低的——事实上,许多人需要有“厚脸皮”选择“gut”来平衡高难度课程带来的千斤重担。坦白讲,我就从没去挑过“gut course”,我最感兴趣的要么是授课的老师讲得好,要么是需要阅读的参考资料很有意思,要么是课程内容夺人眼球、让我欲罢不能。

  我在使用《CUE指南》时,看的第一项便是对授课教师评价。小班课程通常由教授或高水平的非终身教职老师担纲,因此看授课教师是否获得学生们的青睐特别重要。对老师的评价主要从讲授是否条理清楚,是否“亲切”,以及课程的知识性等方面来进行。紧接着是助教(Secondary Instructor)评价。在班级规模较大的讲座型课程上,除教授外,还会有辅助教学的研究生。不过,你看助教评价时得当心“陷阱”——你根本不知道去年那个被评很酷的西班牙助教今年是否还继续任教。对此,我会添加一个对《CUE指南》的补充性“调研”:如果有认识的人近来上过我感兴趣的课,我就会打听打听助教人选有无变化。想当初,我从有机体和进化生物学系选“女性行为生物学”就有这样的原因。选那门课,不仅仅因为我看上该课在CUE上壮观的好评,还因为室友乔上学年刚修过,她爱死了这门课的教授和助教。借由她在该系的“卧底”,我也确认乔最喜欢的助教依然在本课上任教。

  接下来,我看的就是课程内容和参考资料。需要阅读的材料紧扣主题吗?有趣吗?阅读量对这样水平的课程而言合适吗?我总会找那些得分在4或者以上的课程,孜孜不倦地读着《CUE 指南》上引用的学生评价。我不怕阅读量大,就怕读的内容无聊、去读一些根本不入我“法眼”的东西。虽然授课教师和助教非常重要,但我知道自己跟书本待在一起的时间比跟教员们待在一起的时间长得多,所以得确信即将读到的那些材料能跟我“情投意合”。

  最后,我会考察一下课程的学生推荐度。对我来说,推荐度低于75%就相当于亮起了红灯,小班课程尤其如此。一般被我列入考虑范围的课,学生推荐度都在85%及以上。然后,我会通过阅读评论来获得对课程整体吸引力的感受。有些学生说:“有意思的主题,但没学到多少东西”;也有学生说:“课程负担真的好重,但这是我在哈佛上过的最棒的课之一。” 在《CUE指南》中,它设法把具有代表性的评价挑选了出来,加以引用。

  细读这本《CUE指南》通常要花一天的工夫。刚开始,我倾心的课程能多达20门,看了评价以后,这个数值就被渐渐砍到10门左右。我会坐在写字台前,用笔记本记下每门课的评价情况,有时还会捧着这些“笔记”去跟同学们就某门课程交换意见,把一堆关于此课的小道消息尽收囊中。我得说,《CUE指南》是帮助我决定“血拼”哪些课程的红宝书。以后我会专门介绍红宝书是怎么炼成的。

  你现在一定正被好奇心所煎熬吧?——得到差评一片的课程和教授会有什么下场?我承认《CUE指南》遭受了“分数通胀”④之苦,里面很少有课程得分在3或以下;但这毕竟是哈佛,对教师和课程内容有一定的标准。此刻,我不能说仅因CUE评分,一门课就被刷了下来,但我的确认为可以通过改进课程内容来回应学生评价。我不认为仅因一次CUE失败,就要导致授课教师“下课”,而应让调整和反馈一起构成一个自然循环。

  一位心理学教授告诉我们,他竟然真的读了每一条对自己课程的评价,因为搞清楚学生反馈对他而言非常重要。我也确凿地知道,有些某年被贴上“简单”标签的课程,下一年确实有了加大难度的打算,因为教师们也在看《CUE指南》,他们当然不想自己的课被认为是可以蒙混过关的“gut”。但我却从没听说过之前被评价为“难”的课程,之后会因此而降低难度系数。呃,世道常情便是如此吧。总体结论就是,尽管《CUE指南》上的评价并不会让职业前途烟消云散,它们却切实向教员们提供了有价值的学生反馈。

  到最后,我,以及大部分同学,都发现《CUE指南》其实是一件进行学术选择时有用的“补品”。说是“补品”而非诸如“仙丹”之类的灵药,是因为跟任何试图从大众意见中提取出精华的东西一样,《CUE指南》不能被视为什么神奇宝贝,可以代替你为你做出决定。学生们都明白,这本指南不能简单地望文生义,而是必须根据我们自身的需求与期待来考虑。

  哈佛应该继续推出《CUE指南》吗?绝对应该!事实上也的确如此,虽然如今它改名换姓,被称作《Q指南》了(其中不仅包括本科课程评价,还收录了研究生课程评价,因而也就不再由本科教育委员会,即CUE一家独办);虽然现在它不再被印刷出来,已完全变成了通过网络随处可以查看的电子版。可以说,哈佛坚持教员和课程对学生的可问责性、鼓励学生反思所学课程价值的实践,都是对大学健康发展的必须手段。重要的是,学校获取正式反馈的过程令学生感到自己是具有主动性、是与本校息息相关的利益相关者,而非被动的旁观者。在这种情况下,过程便与结果同等重要了。(作者:王可)

  志愿填报:

  51美术一对一志愿填报服务开启,让你不浪费一分上大学!咨询微信:artbaokao

声明:以上整理自(51美术高考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返回51美术网,查看更多>>
院校大全 各省艺考 专题汇总 美术志愿填报
北京院校 985高校 211高校 九大美院
找画室锦囊 一分一段表 美术志愿报考系统 画室大全
责任编辑:康康关键字:哈佛,神秘选课宝典,浮出水面
快速检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