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任何一本纸质杂志而言,封面风格都是性命攸关的大事。乍看之下,杂志封面只是书报摊上争一时之快的卖相大战。
我们抓了几本美国不同领域的知名杂志,拉成一道数十年的长线(有些甚至跨越百年),它们的封面进化史,讲述了当代生活中或许短暂但绝不该被遗忘的瞬息。有趣的是,那些争奇夺目的多变封面,未必就能胜过那些数十年如一日的经典样式。

《名利场》的魔力就在于,无论多么俗套荒诞的八卦,到了它的logo之下,都能变成一种高大上的存在,一种社会现象,一种值得深思的生活方式。

《名利场》是大众商业杂志中的封面大师,这得益于杂志本身强大的内容定位。它不仅能稳定把控内文标题与图片的关系,更是把玩这些标题的高手。
今年七月刊登的“叫我凯特琳”(又名“卡戴珊继父布鲁斯·詹那变性心路历程”)绝对称得上是今年各家杂志中最成功的。除了Annie Leibovitz高超的摄影技巧,内文标题的精彩呈现也恰到好处。把这期封面与《名利场》今年的其他封面做对比,你或许就能感受到了。

不必每一期都是精品,只要有一个旷世杰作,这本杂志就算是不朽了。logo什么的,都是浮云。

如果你想通过《时代》周刊的封面学习现代历史,你的历史老师一定会对这个主意举双手双脚赞成。

标志性的红色边框是《时代》最成功的地方。除了七、八十年代logo的几次不算太成功的小改动,《时代》的封面风格几乎一脉相承下来。《时代》周刊已经成为美国文化的一部分,从明星到总统,这本杂志将美国人的生活鼓吹成为世界一流的典范。看到那坚定的红框框,预言它能持续到下一个一百年,好像也不会有什么风险。

衣服布料似乎越来越少,不过至少不是衣不蔽体。

《Cosmopolitan》从未追求太高端的定位,虽然它一开始尝试过,但是显然不适合它的生存。不过作为一本面向女性的时尚杂志,它也真不把女性主义放在眼里。70年代以后,《Cosmopolitan》就开始了对女性抗寒能力的试探,到了现在触碰到一定底线后,各种性感姿势成为新的挑战。

作为一本面向少女的生活时尚杂志,《Seventeen》杂志的封面一直保持着良好的节操——三点式走开!《Seventeen》的logo风格几十年来一直保持不变,这正是一个杂志logo设计成功的体现。要知道,它面对的群体可是难伺候的青少年!

不过也许正因为如此,《Seventeen》还是考虑了销量问题。为了在一堆杂志架上抓住读者的眼球,编辑们开始将大量内容标题塞到封面上,所以一般人听到《Seventeen》的名字,脑内印象可能是这样的:


卡戴珊一家是很烦,但是他们确实是抓眼球的神器,连《Vogue》都深谙其道。
在过去一百多年里,《Vogue》家诞生了杂志封面界的众多经典案例。为了生存,他们也在封面加入了内容标题,但是绝没有《Seventeen》那样一发不可收拾。在商业和艺术之间,《Vogue》显然找到了更平衡的方式。

另一位框框代表,这次是黄色。《国家地理》从另一种角度代表了美国式的价值观,只是比起《时代》更容易为世人所欣赏。

有趣的是,《国家地理》在初期是没有黄框框的。更有趣的是,以唯美摄影著称的这本杂志,直到上世纪六十年代才把照片引入到它的封面里。在它诞生以来的大部分岁月里,这本杂志的封面就像一本学术报告那样,全是文字说明看起来一点也不吸引人,真不知道它是怎么挺过那七十年的时光。也许是翻开沉闷封面后,内页里铺天盖地的风景照带出的强烈反差感吧。

20世纪90年代的某天,男士生活杂志《GQ》的市场部某人员说:“我们把比基尼女郎放封面的话就会更好卖哟!”

时至今日,《GQ》杂志已被不谙世事的青少年们理解为软色情杂志的杰出代表——如果他们还不好意思去买《Playboy》的话。然而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GQ》的封面都紧紧围绕它的主题精神——中产男士时事及生活指南。所以在最初的三十多年里,这本杂志的封面都是一些无趣的中年白人男子,比如J·F·肯尼迪。

《纽约客》的封面与其他所有封面的风格都截然不同,不仅因为它独特的手绘漫画风。随便那本出来,你很难判断它的年份:上世纪80年代和30年代的调性看来根本没有差别。

上边的封面是今年《纽约客》庆祝创刊90周年的杰作,非常巧妙的诠释了纽约居民从1925年的形象(左边)发生了怎样的转变。
这是一种隽永吗?其实《纽约客》使用的只是最基本的营销原理。在一堆被内文标题霸占的杂志封面中,只有logo的《纽约客》就成了令人好奇的异类,就好像所有人都吵着卖货的时候,唯一那个沉默的人反而令人更关心。当然,此举现在只适用于《纽约客》了。
※推荐使用:《艺考生文化课高分冲刺》学习100天,轻松提高文化课!
声明:以上整理自()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返回51美术网,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