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张画所着笔墨不多,明暗层次比较简单。但是因为对形体结构的深入理解,明暗都上在了该上的地方,每一个色块都起到了作用。
比方说 头发的顶面、前面、侧面、边缘、每个不同的面积都以结构线为界限都给予了不同的层次区分,头发整个蓬松的感觉,头部结实的感觉跃然纸上。
很多初学者并没有真正理解“形”和“型”的区别,咱们把造型和结构方面的问题放在下次文章里,由黄见晗跟大家探讨。
绘画简单说来就是在统一中求变化。碎、花、等问题都因为不够整体的观察。
闷、死都属于形色的变化不够恰到好处,脏、灰、都属于大色块之间层次雷同。

这张画面的黑白灰够简洁吧?然而仔细看,又有哪里是真的呆板毫无变化的呢?没有。
所以画面的黑白灰关系应该做到简约而不简单,夸张而不嚣张,风流而不下流···
下面是一张反例:作者的照抄形色的能力尚可,同时看的出来比较熟练。然而右侧头发、左右眼睛口缝的位置明暗调子过于雷同呆板。头发部分就已经画“闷”了。画面显得呆板。同时很多地方的明暗不能够很好的结合造型。初学者们千万不要误以为这样的画就是很好的学习标准。因为画久了有的熟练度和观察力都可以画的比较像,但是未必画的好。等你熟练以后有了一身坏毛病,想改就改不过来了。

一张画有没有氛围、有没有感觉、有没有张力,很大程度上也是由明暗来影响的。
很多人以为写实就是画的跟对象“一模一样”。实际上画面关系符合对象就可以称之为写实。而明暗关系也是画面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你实际看到的对象里面,没有人的眼睛鼻孔和头发 只是这么浅吧?

但是大师的作品里依然准确的表达了 瞳孔比眉毛深、头发比嘴唇深、脖子比面颊深等等一系列深浅关系。那么这依然是一张高度写实的作品。
我的意思是你看到实物,你感觉它有多深,有多浅,未必要画成跟它一样 “那么黑”,而是通过概括和比较,把它的序列关系放上去,就已经足够写实了。
只用把握关系,那么可以自主发挥的空间就有了很多。可以画的很主动。可以根据不同的对象 不同的感受,来选择是画一张深沉的调子,还是一个明快的调子。


我们再回头看刚刚的那一张“反例”,就能明显的感觉到作者可能稍微还是画的被动了、照抄了一些。他只是在画他看到的感觉的有“那么黑”,而不是主动的去提炼后再去表达对象的黑白灰关系。
提炼之后,就可以从黑白灰引发涉及更多——从构成感、繁简主次有取舍的去安排画面节奏。这也才是触及到“美感”的地方。而不是说对象很美、或者笔触很光滑就是“美” 那只是表面的皮毛的美。比如你画刘亦菲能美,你画个平凡人就不美了,那么你所触碰的只是低级肤浅的光鲜好看而已。这个部分在这里不再赘述。为什么说玩抽象一定要有深厚写实功底的积累?你只有真正懂得写实在些什么,具象是什么。你才可能懂得写意是什么,抽像是抽离提炼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