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士桢也就此向职业院校领导建议,摒弃传统的道德教育模式。她说,那些过度重视传递价值,整天给人讲革命道德,又或是重视行为习惯养成的话,其实效果并不好。
相反,“其实情感的体验和启迪对今天的高职学生来讲特别重要,你让他们试着做,比如说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这些行为带来的情感体验远比你给他们讲这些更好”。
解读之外,陆士桢向所有教育从业者发问,“对教育的要求,咱们国家说的是人民满意,那到底要如何理解人民满意呢?”
“孩子上一个好学校,将来有一个好工作,这叫人民满意吗?”她提高嗓门自问自答:“这不是真正的人民满意。每一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人,所以立德树人是根本任务。”
陆士桢希望职业教育从业者能牢记这句话,也借此扭转自己的固有观念,“职业教育不是追逐所谓世俗的成功,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同样是立德树人,其实这也是家长内在的根本需求,所以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让每一个高职学生能在这个社会上真正的安身立命”。
她也向与会代表强调,要把对高职学生单纯的被动教育转化为科学成长发展的辅导,把高职学生变为发展的主体。
换句话说,即“不是学校要把高职学生塑造成什么人,而是学校推动学生发展,发展的目标不是对社会作什么贡献而是满足自己的需求”。
如何保证这个需求不“跑偏”?陆士桢的建议是,抓好党建,相信理性的价值观具有对高职学生的影响力。同时,必须改革政治理论课,以高职学生的发展为主线;重视专业发展教育,以多种形式激发学习自觉性;构建心理危机渠道和就业资助体系;加强网络虚拟载体建设;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强化社会性;搞开放式教育,重视道德辨析,讨论高职学生身边的社会价值问题;建构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将其活化为对学生的德育工作;建立完善学生工作的社会动员机制,资源的整合机制,项目化运作、社会化发展机制。
此外,陆士桢向职教界人士推荐了成长小组学习模式。用香港人的话说,这个模式就是“分享成长的快乐与痛苦”,陆士桢希望通过这个模式,让高职学生学会倾诉和倾听。
在陆士桢心中,“被标签化”的高职学生不应受到歧视,这一代青年都是社会活力的源泉和基础,所以,职业院校别光顾着就业率、升学率,也该好好思索怎么样让高职学生真正地“活”起来。
志愿填报:
51美术一对一志愿填报服务开启,让你不浪费一分上大学!咨询微信:artbaokao
声明:以上整理自(中国青年报)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返回51美术网,查看更多>>
艺术生的报考神器:51美术网—美术高考报考指南
-
责任编辑:王小云关键字:“被标签化”的高职生不应受到歧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