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3-11-08来源/作者: 中国美术高考网 整理:51美术高考网
呼唤  /  西南  /  联大  /  精神  / 
中国教育现状分析 呼唤西南联大精神
51美术报考指南  艺术类院校库  美术志愿填报  

  一切为高考让路。每年高考,仿如举国大事,事关千家万户。高考,离我们如此之近、如此之密,让我们每个人、每个家庭都难以置身事外。曾经的高考,造就了千万英才,恢复高考制度以来,中国共选拔5500万名大学生;造就了众多神话、童话,丑小鸭们一跃成为凤凰;实现了许多梦想,大量的贫民家庭得以脱贫致富。应该说,高考制度,对于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但如今,高考乃至高等教育,似乎越来越陷入胡同,乱象四起。大批国人放弃中国的高等教育,砸锅卖铁把孩子送进各种“国际班”、“中美班”、“中加班”,甚至直接送往国外读中学甚至小学,导致教育专家们担忧,“国际班”会不会成为中国的另一个高考“独木桥”?截止目前,中国赴美移民已达200万人。这个数字每年还在递增。其中,很大一部分是通过赴美留学实现的。“他们把经济上的成功当成教育的成功,并竟然引以为傲,这是人类文明史上最大的笑话”――施密德特曾在耶鲁大学学报中这样评论中国大学教育。

  中国的教育怎么了?中国的大学怎么了?笔者通过研究发现如下弊病。现与大家进行探讨。

  一、体制问题。近30年来,中国的大学经历了市场化——(如取消毕业分配和实行收费制)、国际化——(如“建世界一流大学”和大规模合并)、产业化——(如疯狂扩招和建大学城)三大高潮。尤其是“教育产业化”政策的出台,直接导致了日后的混乱。校长官员化、行政官僚化、资源集权化、招生产业化、扩张盲目化、文凭贬值化、财政腐败化、授课形式化、学术边缘化、科研虚伪化、大纲统一化、设科短视化、教授娱乐化、学者江湖化、学生堕落化、心理危机化……有专家轻易地便总结出这些大学之“通病”。

  二、定位问题。大学的定位是什么?对于这个基本的问题,出现的答案却是混乱的。大学出现了公司化、行政化、官僚化,不断扩大占地规模、招生规模,“大学城”遍地开花,“一切向钱看”。在浮躁的大气候下,教授不能安心教学,学生不愿潜心向学,腐败、安全、两性等丑闻在高校层出不穷。大学不再精心培养能独立思考的“人”,而热衷于培养“官员”(校领导)、“就业员”(学生)。

  三、产品问题。大学扩招的结果,便是生产了大量的不合格产品——毕业生,加上社会经济环境的不景,很多大学生在学校里虚掷青春,梦想没来得及描绘就已挫败。“都说知识改变命运,我学了这么多知识,也不见命运有何改变。”2009年,上海海事大学法学系研究生杨元元自杀前如是说。“耶鲁改变了我一生。”2010年,耶鲁毕业的中国人张磊公告上如是说,他要给耶鲁捐款888.8888万美元,据说是给耶鲁大学管理学院捐款最多的人。如此反差,让国人震惊!

  四、价值观问题。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曾说过:大学物理的围墙可以拆掉,“精神围墙”绝对不能拆。问题是,中国大学的“精神围墙”也正在倒塌。韩寒的博客《青春》算是一个解答:“心理辅导是没有用的,当我看见我们的女人搂着有钱人,有钱人搂着官员,官员搂着老板,老板搂着林志玲,你怎么给我心理辅导?一打听,同学们混得都更惨,有混得好的男同学,那是靠家里,有混得好的女同学,那是嫁得好……方圆几百公里内,连个现实的励志故事都没有,这就是很多中国年轻人的生活。”

  面对当前教育窘境,中国教育界一致认为:中国最好的大学和大学教育是当年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简称:西南联大),很多人甚至呼唤,一定要“西南联大精神回归”!

  西南联大到底是什么大学?西南联大精神到底是什么精神?不妨让我们去好好追溯一下。

  一、西南联大的历史。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先迁至湖南长沙,组成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4月,西迁昆明,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在这艰难困苦的8年时间里(1938年至1946年),共培养了3000多名毕业生。抗战胜利后,1946年西南联大解散,3校分别迁回北京、天津复校。

  二、西南联大的情况。校行政组织机构:一个是校务委员会(由3家大学的校长张伯苓、蒋梦麟、梅贻琦组成),一个是教授会;专业设置:共设立文、理、法商、工、师傅5个院26个系,另有先修班和体育部;校训:刚毅坚卓;校歌:《满江红》(冯友兰作词、张清常作曲);校风:民主自由、严谨求实、活泼创新、团结实干。

  三、西南联大的成就。西南联大8年,前后任教的教授有朱自清、闻一多等300余人,都是各自学科、专业的泰斗、专家。毕业生有3000多人,师生担任中央研究院首届院士(1949年)27人、中国科学院院士154人(学生80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2人(全是学生)。其中,杨振宁、李政道2人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赵九章、邓稼先等8人获得“两弹一星”功勋奖;黄昆等4人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宋平、彭佩云、王汉斌等成为国家领导人。另外,抗战8年间,西南联大从军学生达800多人,除担任翻译外,大部分直接参加了对日作战的远征军和空军,血洒战场,为国捐躯。

  为什么在如此艰苦简陋的环境下,西南联大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做出如此突出的贡献呢?曾对这一问题进行过多年研究的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历史学教授JohnIsrael说,“西南联大是中国历史上最有意思的一所大学,在最艰苦的条件下,保存了最完好的教育方式,培养出了最优秀的人才,最值得人们研究。”研究什么?其实就是“西南联大精神”。提炼、发扬西南联大精神,对于今日中国之大学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和深远历史教育意义。结合西南联大研究专家谢泳教授等专家学者的观点。本人认为,其西南联大精神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尊师重教。尽管时处国难当头,当时的政府教育部门还是体现了对大学教育的重视、对大学师生的尊重,从经费、政策等方面尽量给予扶持,保证了西南联大的正常运转。即使在当时战火纷飞的岁月中,教授们依然能安心治学,学生们依然能刻苦学习。

  二、独立精神。“独立之意志,自由之精神”的理念在西南联大体现得淋漓尽致,大学是教书育人的地方,不受外界影响和左右,对于行政当局的错误指令,西南联大从校长梅贻琦到教授们都给予了坚决的抵制。

  三、专家治校。西南联大校长梅贻琦有名言:“大学者,有大师之谓也,非有大楼之谓也”,体现了对专家治校、教授治校的重视,西南联大教授担任的系主任的权利很大,有权全权治理本系的一切事务,有权拒绝来自校领导、教育部门乃至行政当局的不合理指令,他们不怕校长、不怕教育部领导,因为教授们知道自己的价值、知道国家对于专家的重视程度。

  四、爱国主义。即使在当时非常困难的环境下,西南联大对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没有丝毫松懈,真正体现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闻一多等教授用鲜血和生命向学生教授了爱国主义的精髓,而学生们则在抗日战场上用鲜血和生命、在之后的新中国建设中用汗水和智慧验证了爱国主义精神。

  五、精诚合作。当时国内顶尖的三所大学合并在一起,三所大学的校长和很多教授都是顶尖专家学者、蜚声国内外,没有合作精神,会有怎样的乱象是难以想象的。但三校校长精诚合作,把大批优秀教授团结起来,延续了中国教育的命脉,造就了辉煌的成就,实在是教育之幸、国家之幸、民族之幸。

  如此对比,就可看出当前中国高等教育乱象的原因,也可找出治理乱象的良方。大学应回归本质,大学要培养的应该是“健全”的精英:他们拥有自由独立的思想、天马行空的创意、逆流而上的意志、推动社会进步的精神。

  愿西南联大精神早日归来!

  志愿填报:

  51美术一对一志愿填报服务开启,让你不浪费一分上大学!咨询微信:artbaokao

声明:以上整理自(中国美术高考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返回51美术网,查看更多>>
院校大全 各省艺考 专题汇总 美术志愿填报
北京院校 985高校 211高校 九大美院
找画室锦囊 一分一段表 美术志愿报考系统 画室大全
责任编辑:何新关键字:呼唤,西南,联大,精神
快速检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