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3-03-01来源/作者: 互联网 整理:51美术高考网
2013年高考  /  文综  /  考试命题  /  变化预测  / 
2013年高考文综考试命题变化及预测
51美术报考指南  艺术类院校库  美术志愿填报  

  地理

  一、平稳求创新

  1.试卷结构

  在北京高考中,其试卷结构的变化是较为平稳的。选择题中,大概有11道题目2,大致占有44分左右。在非选择题部分,除了一道全部为地理题的试题之外,还有两道大题会涉及到地理知识。

  2.考试的范围

  考试的范围不会发生太大的变化,主要集中在中国及世界地理、旅游及灾害、必修一、必修二、必修三这几个版块。而初中的地理知识也往往会出现在我们高考地理的基础知识的考察过程中。那么,由此可见地理题还是主要考察一些基础知识,而很少出现很怪、很难的题目。

  二、体现新课改

  北京新课改之后,所考查的不再是知识点的死记硬背,而是着重强调学生对于知识点的理解掌握与应用。

  1.注重主干知识的考察

  高考地理对于主干知识的考察又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重原理、重过程、重应用。这些是地理学习重点,也是学习的难点。那么这里集中出现的原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地球运动、岩石圈物质循环、地图及等值线、水循环及洋流、大气运动及气候。那么我们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就要求同学们对于重点原理的掌握,要能够正确地应用到具体的题目之中,在分析原理的过程中达到对知识点的掌握。

  2.三化的考察模式

  三化模式即基础化、图象化、生活化。基础化即注重地理的基础知识考察。图象化即强调地图在地理考试中占有很大的比重,这也是以后高考地理考试的主体趋势,这就要求同学们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能够对于地图下功夫。而经常涉及的图包括:等值线图、经纬网图、统计图表图、地理景观图、原理模式图、区域图等。生活化,即考查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地理可以简称为PRED,P为people,R为resource,E为envrionment ,D为development.我们在备考过程中,在掌握知识点同时,应该要学会对知识点的举一反三的运用。

  三、结合热点

  文综的考查从来都不会避讳热点,反而往往是重点的考察对象。那么地理学中常见的热点问题包括:重大工程建设:京广高铁等;区域可持续发展:环渤海经济圈等;资源能源问题:西气东输等;重大自然灾害:洪涝、干旱;重大生态环境问题:水土流失等。

  而我们在具体的答题过程中,特别是高考地理的综合题的回答,我们可以应用于答题结构,将其因地制宜地用在不同的题目之中,从而应对主观题的回答。例如在面对一个地方是否发展航运的题,我们可以从地势、径流量、含沙量、结冰期等几个方面来回答,这样的方法也就可以适用到不同地区河流问题的回答上。

  2013高考地址备考建议:

  重书本、抓主干;

  重原理、抓过程;

  勤归纳、会比较;

  多读图、勤思考;

  重热点、有条理。

  地理的学习,复习与考试是要将最基本的地理原理、地理分析方法和技能掌握清楚,形成地理思维方法,学会自己运用原理、方法和技能去解决新问题。因此地理复习更重要的是学习一种思想,形成一种能力。

  历史

  一、稳:稳中求变、稳中求新

  1. 试卷结构:

  北京的高考历史试卷是标准化的命题结构基本已经固定。选择题12个每题4分共48分,非选择题6问共52分,一般会在37题的第4问设置表格分析题,不出意外的话2013年的试卷依然将会保持这个结构。

  选择题:12-23

  非选择题:37(历史学科内综合题,以一个词或者概念为主题,从四个角度展开设问,考查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相关知识). (1)、(2)、(3)、(4)

  39、40(跨学科综合题,某个设问针对历史)

  注意:37.(4)自2010年开始设置表格分析题,并慢慢开始考察信息分类。

  比如:2010年37.(4)根据“张一元”企业发展历史阶段分析当时中国的相关经济状况;2011年则为围绕爱国提炼主题,从表格中挑选符合主题的词语并加以阐述;2012年则考到从“水与人类文明进步”的某个侧面,选出3个关键词并补充关键词加以论述。从以上这些题可以看出它慢慢开始考查信息分类和提取的能力,这是北京地区非常有特点的一种出题方式。

  2. 试卷范围:80% 考点为主干内容

  主干:将考试说明中的知识点按照某种逻辑串联起来,前后贯通,自成体系,能够反映历史学科的规律和趋势。例如:

  主干知识:古代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

  重农抑商政策下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儒学地位的不断提高

  近现代中国:中国的近代化历程

  国共合作与对峙

  新中国的建设与成就

  近现代的世界:西方代议制的确立及完善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人文精神的复兴和发展

  二、定:时序性(强调对历史事件发生时间的精准定位)

  近三年的试卷中12道选择题中有5道题是考察时间与事件的对应关系,而将这个对应关系转化成高考题目的话,主要有以下三种命题角度。

  1. 时间排序:纯粹时间排序

  比如:2011年北京高考历史23题,要求将四部重要历史文献按时间先后顺序进行排序;2012年高考第22题就考察的是法国大革命中历史事件的排序。

  2. 时事对应:时间和事件的相互对应关系

  例如:2010年考了与元代《富春山居图》同时间的作品,2011年通过分析不同所有制企业总产值对比表判断三大改造开始和完成时间,2012年考了判断哪个选项中中外名著是创作于同一世纪的。

  3. 主干因果:主干线索中事件的前后因果联系

  比如:2010年西城二模中一个材料分析题考到了从政治和经济两个角度阐述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对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影响;2011年海淀一模考到从社会经济和政治思想两个方面说甲午战争前后中国社会的不同特点;2012年东城二模考了这样一个题目,根据近代中国棉花及纺织品产销状况表分析中国经济特点。如果能够搭建主干框架,了解其中的因果关系的话,就不难回答这些问题。

  可以看出,北京地区的历史高考对于时间是非常执着的在关注。

  三、难:解题的本质是反命题

  北京历史高考单纯考查知识的重复和再现分值不超过一半,更多是考查知识的迁移和灵活应用,这就使得题目的难度被凸显出来。

  1. 陌生化:材料解析,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陌生化的来源在于材料解析题的大量使用。考生在50分钟内不但要阅读2300字左右的材料并且要答题500字,而这些材料全在教材之外,使得题目陌生化,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题目的难度。

  比如2012年考了通过史料中文言断句考查洋务运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

  2. 反命题:定位时间寻找主干

  材料解析题是借用一段陌生的材料来考察学过的熟悉的知识,难点在于找到二者的对应关系。而解题的关键在于反命题:定位材料中历史现象的时间,寻找对应的主干知识。

  比如:2010年海淀一模中考到,通过1915年巴拿马世界博览会中国获奖情况的材料,考查民资春天的特点;2012年高考通过近代通州经济的兴起考查民资春天的知识。

  注意:材料解析大题的答案存在于两处:一是可以直接从材料中总结得出,二是主干知识

  3. 创新力:多层赋分标准

  考查逻辑能力和历史论述能力,趋向于思维层次的考查。

  比如:2010年表格分析题答题要求中提到—言之有理;2011年则要求立意明确,逻辑清晰合理,2012高考要求立意明确,文字说明逻辑清晰,史论结合。以上这些题考查的都是历史逻辑能力和论述能力。而在2012年的西城一模中考到根据所学评价进化论,并给出按思维层次评分的标准,旨在考查学生发散思维和多角度思考的能力。

  四、变:考点增删和教材选择

  1. 新增考点

  由于课改后新课标教材的使用,使得考点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出现了40多个新增考点。

  主要有:中国古代史:宗法制、北魏孝文帝改革、宋代理学三教合一

  世界史:古希腊、古罗马

  比如:2010年北京高考中14题考到了元代王祯的《农书》,20题考到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理念论;2011考到苏格拉底;2012年则考到了罗马法。考生可以通过对比09年和10年考试说明做对比找出新增考点。

  2. 取消选二:选修二《近代社会民主思想和实践》不纳入考试范围

  对于高考题目的影响在于,选修二的内容可能会作为题目的背景材料,然后结合所学作答。

  自己课本为主,另套课本为辅,熟悉教材

  五、新:热点

  高考真题与当年国际国内时政热点的紧密结合

  例如:2010年高考中考查了元代的《富春山居图》,温家宝在3月份两会时回答台湾记者采访时也提及了这幅画;在辛亥革命一百周年及中共建党九十周年的2011年的高考中,则考到了有关于国共合作的题目,涉及了抗日战争、武昌起义、三民主义等知识;2012年距尼克松访华和田中角夫访华40年整,是中国外交史上值得纪念的一年,同时也是英国女皇登基60周年,在当年高考中则考到了中国和非洲国家的外交事件和英国“光荣革命”后君主保留的权利。这说明,每年高考题于当年的时政热点是紧密联系的。

  政治

  一、经济

  1. 2013高考政治经济板块考查主题和知识预测:

  过去五年的高考题中,在主观题中都考查了一些主题,08年考到改革开放30年我国经济发生的深刻变化;09年“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协调发展”;2010年提出物联网的概念,问其对个人消费、企业经营和国民经济发展可能带来的影响;2011年强调培育优势产业,给出钻石模型;2012年考查“走出去”战略。

  在2013年有一些主题非常值得关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收入分配的公平。

  2. 现象变化类题:

  近五年北京高考政治主观题经济板块设置的大都是经济现象变化类题目,北京高考政治对于这种题目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现象变化类题目是指:通过图表和材料说明一些经济现象,给出一些经济信息,考生需要解读这些经济信息。当考生解答这类题目的时候,一般分为一下两步:

  一概括趋势(总趋势、相关、分阶段、特殊点)

  二比较挖掘(大小快慢比较,原因本质挖掘)

  3. 关系推理题:A是什么;B是什么,由A推向B

  不单纯考查一个名词的定义、内容,而是结合另一个名词,探讨二者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比如:09年中考到了社会建设如何对经济建设起到促进作用;10年考到物联网对个人消费、企业经营和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11年考察了生产要素和市场需求为什么对产业发展十分重要;12年考到了对外直接投资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意义。

  在解答这一类题目时,具有固定的答题模式,即:A是什么;B是什么,由A推向B(首先要弄清A、B分别代表什么,其次从A的角度回答其对B的影响或意义)。按照这一模式按部就班的进行解答,可以保证答题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二、政治

  1. 2013北京高考政治板块重要考点预测:

  政府是最重要的考点。此外,公民的政治参与(包括了: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监督、民主管理以及有序的政治参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社会主义协商民主),这些知识点也是非常重要的。

  在过去很多的高考历史中,对于政治这一板块,政府的最重要的考点。比如:在08年的文综38题(5)中考到“必须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的理由;09年考到政府在编制和执行财政预算时应该如何去做;10年考查了物联网发展过程中政府为什么要有所作为以及从政府职能角度出发政府该如何作为;11年考到如何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化和民族化;12年考到政府该如何帮助企业更好的“走出去”。

  2. “如何?”——措施类题目可能性较大

  (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从以上种种设问中我们还可以看出北京政治高考在政治板块的一个命题特点,这些年高考考查最多的一个词就是“如何”。也就是措施类的题目出现次数非常多。此外,从这些年的命题设问方式来看,由开始的问:“是什么”到后来的“为什么” 再到“为什么”与“怎么办”相结合,并慢慢趋向于问“怎么办”,因此我们认为在2013年高考中,考查措施类题目的可能性也是非常大的。因此我们在复习政治生活这部分时,对于措施类的知识应该格外的重视。

  3. 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不要在一个篮子里找鸡蛋

  一个设问的答案是分散于课本中的,几乎不会出现在一个章节或一讲就可以找到完整答案的可能。

  比如:2010年中在考查必修二第二章政治相关知识时涉及了第四章当代国际社会的知识点;2011年则涉及了第一章的共公民的政治生活的内容;2012年又提及第四章中我国的外交政策。

  所以,在答题过程中要“跳出来”,从多角度全面的对题目进行解答。

  三、文化

  1. 2013北京高考政治文化板块重要考查方向预测:

  文化产业、文化与经济、综合国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思想道德建设

  结合时事政治与十八大报告中关于发展文化产业的论述,文化产业、文化与经济以及综合国力的知识将变得非常重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也是十八大报告中的重要部分。而思想道德建设极容易与社会现实相结合,提醒考生注意。

  2. 知识定位要明确

  比如:2010年考题40(3)考的就是中华民族精神,一定要定位在这一点;2011年40(3)则要定位在文化对人的影响这一部分知识;2012年38(4)由文化差异要定位到文化多样性这一部分知识;2012年39(2)要明确定位到有关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的知识上来。

  对于有一小部分考题而言,考查知识点可能一眼看不出来,这需要我们进行一定的推理。

  四、哲学

  1、2013年北京高考政治哲学板块重要考察方向预测:

  唯物论;发展的观点;人民群众与人生价值;

  唯物论是一个很基本的原理,考察点非常广泛,但很多知识都可以与现实材料相结合,比如: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的能动作用、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等等;发展的观点曾经考过,但是依然非常重要;人民群众因为十八大报告的涉及而变得很重要,人生价值则会与现实中的先进人物相结合而极易成为考点。

  2、基本思路:抓住角度+分析对象

  比如:2009年38(3)题考查的角度是对立统一,分析对象是经济建设与社会建设;2010年38(1)题要抓住的角度是与自在事物的联系不同,是一种什么样的联系;2010年38(4)题的角度是创新作用的知识,注意与辩证否定观与创新的理论基础及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相区别;2011年38(2)题的角度是唯物辩证法,分析对象是如何提高我国青蒿素产业的竞争力;2012年40(2)题的角度是认识对实践的依赖关系,分析对象是材料中关于世界地图的认识过程。

  现在的高考题已经不会单纯考查哲学原理知识,而是运用原理分析对象解决问题。所以一定要找准角度,找准方向,否则就会事倍功半。

  3、小角度深入分析

  这是现在高考试题的方向,也是命题者比较青睐的。近几年的北京高考试题的考察知识点都不大,比如说2008年考的实践检验真理,2009年考的对立统一,2010年考的联系的观点、创新的作用,2011年考的唯物辩证法也不算大,2012年的认识对实践的依赖关系。

  这样出题的目的在于对知识的深入的考查,因为角度太大,分析就很浅。比如说2009年考的对立统一与2011年考的唯物辩证法相比较而言,2009年对立统一观点的分析就会比较细致。如果角度比较大,更在于抓住知识,对于对象的分析就会浅一点;但当角度小一点的时候,对于对象的分析就会比较深入。所以要学会抓住问题的角度进行剖析,在此基础上对对象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

  志愿填报:

  51美术一对一志愿填报服务开启,让你不浪费一分上大学!咨询微信:artbaokao

声明:以上整理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返回51美术网,查看更多>>
院校大全 各省艺考 专题汇总 美术志愿填报
北京院校 985高校 211高校 九大美院
找画室锦囊 一分一段表 美术志愿报考系统 画室大全
责任编辑:张毅关键字:2013年高考,文综,考试命题,变化预测
快速检索